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晋中风水

  • 风水民俗
  • 2020-11-17 09:48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榆次哪里有会看风水吉日的好大师
可以发上来,看风水择吉!
因实地勘与是要收费的,而且不低!
找我看看
看吉日是吧?迦看下的

山西晋中十大古村落,晋商文化的摇篮
古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现今却成了“即将消失的美景”。如果不能引起关注和足够的保护意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老村庄一旦消失,就再也不会回来了。
山西·晋中,晋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晋商文化的摇篮。这里的黄土旱塬浓缩了北方农耕文明的传统经典,保存了中国北方汉民族自给自足的传统文明。今天跟大家一起聊一聊晋中的十大古村落。
晋中-榆次区
位于晋中市榆次区东赵乡,四面环山,交通不便,因此不论是历史建筑、村落布局,还是传统的生活习俗都得以完整保留,其历史可以上溯到唐代。村庄建筑接近陕北窑居,沿河岸依山势而建,保留了砖窑三合院、四合院、独立式窑洞等大量古建筑。
风水学上,古村的选址占据了“二龙戏珠”的仿生学意象,其地下排水系统可与一流的水利专家设计的工程相媲美,从村东北、西北的高处起,穿村过院,勾连各家各户,形成黄龙、黑龙两个体系,流经村西南、东南流水口最终归入龙门河中。
2、车辋(wǎnɡ)村
位于晋中市榆次区东阳镇,村内“常家庄园”最为著名。据传,清康熙、乾隆年间,车辋常氏经商获利颇丰,逐渐成为晋中望族,开始大规模营造住宅大院。从清康熙年间到光绪末年,约二百年,常家在车辋整整建起了南北、东西两条大街,使原先四个自然村连成了一片。
常家庄园呈匡字型,主要有“9堂、27宅院”, 在其建筑布局中到处都可以看到常家的“儒为济世经商之本,道为修身养性之根”的儒商世家精神和人生境界。因此,常家庄园不仅是商贾豪宅,而且是到处散发着文化气息的文人书院,也是晋中民居中儒商文化的典型代表。
晋中-灵石县
位于晋中市灵石县两渡镇,地处晋中盆地南端,是灵石雀鼠谷的北口,三晋腹地之咽喉。相传冷泉关是汉初汉高祖为北拒匈奴所设,因冷泉寒冷,又处于雀鼠谷北口,按“阴阳而论北者为阳”,所以起名“阳凉关”。而后因关中的冷泉更为出名,又易名至今。
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在此留下“独夜三更月,空庭一树花,介山当驿秀,汾水绕关斜”的千古佳句。现今村民早已搬到山下的新村子,走在略显荒凉的冷泉古村,村中一座座廖静的庭院,一条条孤寂幽静的街巷,让浮躁的心瞬间平静下来。斑驳的粉墙,依稀记录着这里昨日的辉煌。
4、厦门村
位于晋中市灵石县夏门镇,地处太原盆地南端,夏门村是一个依山傍水城堡式的古村落,主要建筑群始建于明万年间,居住于此的梁氏家族是当时灵石县的四大望族之一。汾河在这里曲折而行,汾水自东向西绕村而去,其转弯处是龙头岗。夏门古堡就建在高高的龙头岗上。
“夏门”的来历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山西有一句著名的民谚叫“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相传夏禹治水时凿开“灵石口”(即今夏门村所在地)导引汾河水流入黄河。后人为了表达对夏禹治水功绩的纪念和感激之情,特将此处命名为“夏门”,“夏门村”由此得名。
晋中-平遥县
位于晋中市平遥县岳壁乡,由五个古堡组成、布局呈凤凰展翅之状,人称“凤凰村”。五个古堡容纳了梁村的大部分民居建筑,它们分别是东和堡、西宁堡、昌泰堡、南乾堡和天顺堡,其中尤以天顺堡和南乾堡保存最为完整。村子环境优美,古迹颇多。
这里曾经是很独特的一个北方水城。靠神泉水的浇灌,人们世代以种植水稻和莲藕为生,也有了“好姑娘,嫁梁村,藕根大米送人情”这一美丽说法。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神泉不再自流,水田变为旱田,梁村人开始另谋出路,背井离乡,外出打工。
6、普洞村
位于晋中市平遥县段村镇,普洞古村座落在新村深处。古街古巷幽深安静,古宅大院挺拔沧桑。这里对于繁华的新农村似乎是另外一个世界了。这里记录着的是过去的故事,云淡而风轻;外面上演的是新的篇章,喧闹而繁荣。
据传,清朝乾隆、嘉庆时期,王氏在此傍山就势而修建至今存留的古宅,东有凤凰展翅兴家,南有太山聚财,北有龙气护平安,怀抱麒麟旺风水。建筑后逐步南修五道爷庙,北修真武爷、龙泉寺,东修观音堂、五爷庙、娘娘庙护体,以求年年风调雨顺,子孙满堂,营造太平盛世。
晋中-太谷县
位于晋中市太谷县北洸乡,这里曾经是有名的晋商曹家的大本营。明清时期,由本村晋商巨贾曹氏家族建有传统古建筑宅院16处,占地300亩。可惜因日寇侵华等各种原因,至今只剩下三多堂、五桂堂、凝富堂、延龄堂、怀义堂几处。
北洸村中药养生文化的历史十分长久。古人云:“穷不离当铺,富不离药铺。”史料记录,北洸村吴家的延龄堂是明朝开设的药铺,在公元1626年、明天启六年试制成功龟龄集,一直延续至今。今天,著名的传统名贵中医药“龟龄集”的发源地就是北洸村。
晋中-介休市
位于晋中市介休市龙凤镇,又称张壁古堡,充分利用依山退避,难攻易守的地理优势,在地下建有长达3000米上下三层攻防兼备的古地道,在地上筑垒构城屯甲藏兵。堡内一条用红色石块砌成的“龙脊街”两侧,是错落有致的五大神庙建筑群。
张壁古堡是我国现有比较完好的一座融军事、居住、生产、宗教活动为一体的,罕见的古代袖珍“城堡”,它集中了夏商古文化遗址、隋唐地道、金代墓葬、元代戏台、明清民居等许多文物古迹,特别是隋唐地道、刘武周庙、琉璃碑等为全国罕见。
晋中-和顺县
位于晋中市和顺县李阳镇,整个村落依山而建,中间有一条清水河,由一石拱桥相连,桥上有碑刻,“自古洪水,南北隔居”。回黄村山环水绕,阴阳交汇,青山绿水,自古至今。村民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种,先辈们的奋斗为后世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
村中的赵氏民居始建于清代,是保存较为完整的民居建筑群。整座建筑群依山势而建,现存四组大院,房屋三十余间,窑洞十余孔。每组大院均为一进四合式,对内院院相通,对外院院有门,门为里外两层,而且门里还有砖雕影壁,充分显示了清代时期的建筑风格。
晋中-昔阳县
位于晋中市昔阳县界都乡,因村庄分布在一条长长的黄土蛾眉大岭上而得名。长岭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中尤以古建筑为最。这里院落连片成街,主要是陈姓弟兄的祖传产业。小而精巧,狭而周全是几处陈家老宅的共同特征。
在土崖下建院,在陡坡处盖房,不仅要顾及左邻右舍,还须考量进出方便,天水自流,彰显个性和成龙配套等日常所需。这若干年前就面面俱到的周详设计,确实充满了高超的智慧。徘徊在5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似有读不完的深厚。


山西晋中:神奇的古堡建筑群——夏门村
夏门古堡,就像一个符号,见证了历史曾经的辉煌和沧桑,该建筑群雄伟中见质朴,质朴中求精工,对称中求变化,变化中求实用;蕴巧布奇建之趣,含隐匿安详之韵,可居,可赏,可御,可逸,称北方汉民族堡式民居建筑群中一枝绚丽的奇葩、一颗璀璨的明珠。
夏禹开山之处曰“灵石口”,即今夏门村所在地。山西民谚曰:“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后人为了表达对夏禹治水功绩的纪念和感激之情,特将村名改为夏门村。古村坐落在背山面水、地势较为平坦的河谷地上,距灵石县城西南9千米,险要独特的地理位置、负阴抱阳的风水格局、富于变幻的山水景观,造就了夏门村极佳的人居环境。
夏门古堡建在秦王岭的龙头岗上,自汾河北岸,依山就势,顺坡而上,密密匝匝的布满整个龙头岗。古堡依山傍水,负阴抱阳,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前对峭壁以为屏,后倚峻岭以为靠,下临汾水以为险,底坐磐石以为基;既具北方民居高大雄浑之气势,又有南国园林玲珑秀雅之风韵,是一处不可多得的理想宅第。
夏门古堡至今尚有保存完好的传统街巷9条。其中东西走向的街3条(东街、中街、西街),道1条(后堡道),巷5条(大夫巷、御史巷、堡九巷、梁家巷、天九巷)。各条街、道、巷连通各个院落,并与暗道相连,方便交通和藏匿,兼具排水之功能,成为夏门古村落传统街巷空间的一大特色。
夏门古堡建筑群是灵石县古代四大望族之一梁家所建的住所,始建于明朝万历中期,终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历时300余年。现有保存完好的院落6组共60余幢,窑洞、传统民居千余间。主要的院落群有大夫第、御史府、知府院、深秀宅、后堡门外院落、道台院、百尺楼(清朝御史府)等。另有梁氏宗祠——惇叙祠堂遗址1处,西祠堂及其他家庙遗址8处,祭祖堂1处;关驿、逆旅(旅馆)各1处,老字号店铺5处,私塾3处,牌坊遗址5处;关帝庙(清朝知府院)、土地祠、真武庙、三官庙、河神庙、文昌庙、魁星楼、鬼门关、雁归亭、对碑滩、鲁班缠、文峰塔等遗址各一处。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古建筑,集中反映了明、清两代布局严谨、气势雄伟、层楼迭阁、错落有致、工艺精湛、功能齐全的建筑风格与工艺水平。
始建于明清道光二十四年的关帝庙,是幢占地750平方米的二层建筑,一层为砖拱结构,二层为砖木结构,位于古堡建筑群入口处。但是破旧的门窗,开裂的墙体还是让人深切的感到挽救、保护工作迫在眉睫。走过头堡门、二堡门、三堡门,彷佛穿越时空走进了几百年前的城堡······
夏门古堡中蕴涵有高雅的儒家文化、道教文化,通俗的风水文化、禁忌文化,具体的装饰文化、匾额文化,吉祥的龙文化、凤文化、狮文化等。修建于清乾隆年间的百尺楼为梁家七世梁枢所建的民楼。该楼以峭壁为屏,以峻岭为靠,以汾河为险,以磐石为基,楼为四层二层为三孔窑,三层为四孔窑,四层为云厅。楼长15米,宽4米,高40米,故称尺楼”。楼下部为砖石结构,上部为砖木结构,建筑奇特而雄伟。每逢春日,登临百尺楼顶,远眺东山,艳阳高照,万道霞光,俯视汾河,波涛滚滚,汹涌奔流,汾河两岸,田园阡陌,杨柳婆娑,一派生机勃勃,草长莺飞,春和景明的景象,这就是灵石古八景之一的“夏门春晓”。现在,由县令王志融题书的,“夏门春晓”摩崖仍完好保存在楼北石壁之中。


晋中市昔阳县:悬崖峭壁上 别有洞天
说起石窟,山西人首先想到的是世界著名文化遗产——大同云冈石窟。殊不知,在我市和顺、昔阳、榆社、祁县、平遥、左权6个县一些村庄的悬崖峭壁上,均保存有一些石窟和摩崖石刻,这些国宝级别的文物,令人们啧啧稀奇,为古人的雕刻技艺和匠人精神点赞。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无数辉煌,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山西是华夏民族的地上文物宝库,晋中是这座宝库的主要聚集地,其中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石雕精品遍布各地。
建筑是实用层次的,雕刻是精神层次的。石雕技艺把实用需求与精神诉求整合在一起,既体现中国传统雕塑的共性,也极具晋中黄土风情的独特个性。
石窟和摩崖石刻作为我市石雕技艺的一部分,从东晋末年开始盛行。
东晋末年,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了5个少数民族政权,一方面,为了争权夺利,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相互杀戮,黄河以北,汉人几乎被灭族,人民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性命朝不保夕,看不到希望,求神拜佛便成为他们的精神向往;另一方面,出家人不需要缴纳赋税,不需服劳役,寺庙成为当时一个相对安逸的世外桃源。于是,不论男女纷纷出家。一时间,国人中十有其一成为和尚、尼姑。
当时,刚刚统一北方的北魏政权,出于政治考量,为笼络民意,依旧奉行佛教为国教。然而北魏政权并不稳固,随后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西魏又被权臣倾覆后建立北齐、北周。北周初步一统江山后虽然国力兴盛,但是北周宣帝奢侈浮华、沉湎酒色、政治腐败,外戚杨坚趁机将北周重臣外遣,朝政逐渐由他掌握,随后杨坚登基,建立隋朝。而仅仅37年后,隋朝又被北周另一个权臣李渊推翻,建立唐朝。
从东晋末年到唐朝建立的300余年间,政局一直动荡,寄托着人们精神诉求的佛教盛行于大江南北。在此背景下,佛徒们在战乱最为严重的山西境内建立大量寺庙,寺庙的僧人请工匠在附近修建众多的石窟,使得不少佛像作品留存至今,而今天晋中境内相当数量、国宝级别的摩崖石刻,体现了战乱中人们对生命的期盼,是寄托人们美好向往、雕琢在悬崖峭壁上的人间仙境。

在石雕领域,位于我市东山地区的和顺、昔阳、榆社、左权均以摩崖石刻见长,各地仅存的摩崖石刻造像各有特色,其中和顺、昔阳摩崖石刻造像突出一个“精”字。
和顺摩崖石刻多分布在深山之中,无论是“龙行云中”之势的云龙山,还是有着“洞天福地”气概的麻衣山,都是石窟佛像的绝妙栖身所。
云龙山石窟的造像多为北朝时期作品,保存相对完整,其主体结构由二龛二窟组成,全部开凿在朝南的砂岩断崖上。其外侧最东有一大一小两个并列佛龛。小龛只有佛台无像,但龛形精美完整,圆拱叶尖门楣,龛梁圆卷头,与柱头仰莲图案吻合,整体线条简练圆润。大龛外形与小龛一致,龛内一佛高约0.3米,头部已毁,着通肩袈裟,施禅定印,结跏趺坐。
石窟内部最具特色的是仿木构雕凿佛龛,典型的正壁龛为歇山顶,人字拱,八棱大收分柱,柱顶栌斗型承重,柱础为象头。正中主尊肉髻,面部筒形,眉眼似一老者。通体着褒衣博带袈裟,搭扣于胸前。束带下垂,袈裟下摆自然覆于坛,边角及褶皱刀法粗犷。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施无畏印。莲叶形背光通身,结跏趺坐于莲台。二弟子侍奉于侧,头部已毁。右侧弟子着袒右袈裟,左侧为交领,皆跣足。两侧胁侍菩萨皆细柳肩,为女性姿态,戴三叶高宝冠,垂饰飘于肩,颈部有项圈。通身着裙,霞帔飘带飞扬,尖角如翅羽,具有典型的北朝风格。东西两壁形制同于正壁。
云龙山位于和顺县城以西,主峰摩天垴似龙头高昂,拖一脉秀水曲折蜿蜒,两条漳水云蒸霞蔚,酷似龙行云中,可谓风水宝地。然而,当年的云龙山,交通条件远没有今天发达,在如此荒僻之所能下如此大的功夫,坚持如此长的时间,雕刻出如此精妙的佛像,全凭开窟者的信仰与诚意,这也印证了北朝时期中国佛教之兴盛。在和顺县阳光占乡沙峪村东寺脚底断崖上,有一处北朝至隋代时期的沙峪套岩石刻,在4块光滑的岩石上刻有大小佛像600余尊、铭文30余条、佛塔一座。石刻中最大雕像为第一号岩石上的两尊菩萨立像,高1.4米,身段秀美、匀称,面庞丰腴圆润。衣饰纹理清楚,璎珞、环佩历历可见。最小的雕像为二号岩石上的众佛坐像,高仅0.06米,行列整齐,呈棋盘状。其余大小不等的坐佛像和飞天像散见于岩面上。在四号岩面的左端刻有4层玲珑宝塔。
麻衣山石刻位于和顺县城东北3公里处的麻衣山顶,排列巨石若干,石上自西向东凿有9处隋代石窟。石崖西端,浅刻一尊菩萨像,呈盘膝坐姿,头戴花冠,冠带披至肩部,面部与真人相仿,小口、大耳,双目微闭,双手托花,造型端庄,线条流畅。一块石头由上而下行书竖刻“第一峰”三字,书艺甚佳,属浅浮雕式。
麻衣山石刻西窟坐东北,朝西南,窟门呈圆拱形,三壁平直。中窟平顶,略呈覆斗式样。东窟为方形窟门,浮雕扇形门楣,门外两边圆雕力士各一尊,窟平顶,略呈穹隆样,三壁平直。此外还有多宝神龛,其在中窟西侧,呈两层,共分布四龛,内佛像面部圆润,着肉髻,左手置膝,右手上举,通体雕刻精巧。
相比云龙山石窟雕塑者的虔诚,昔阳大寨镇石马寺石窟的创作者,在虔诚的基础上给佛像注入了华丽与精细。石马寺石窟雕塑群面积不大,却先后经历了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宋等朝代的开凿,荟萃了长达600年的佛教雕刻艺术精华,是晋中境内罕见的多朝代石窟塑像群,被誉为“我国石窟艺术的小家碧玉”。石马寺的很多佛像以精致、刻工洗练、用色讲究而著称,最小的仅有0.05米高。佛像精细,体现了古人审美品位由粗犷向精致的演变,也反映了佛教塑像雕刻艺术的不断进步。
除了石马寺石窟,昔阳县孔氏乡孔氏村西约25公里的山谷中还有一座元代卧佛寺石窟。这是一座天然石窟,高20米,宽36米,深34米,内凿一尊卧佛。卧佛呈右侧身卧姿,砂石质,长5.2米,高1.4米,螺纹发髻,右臂弯曲枕于头下,左臂平放身体之上,后人为卧佛通体镀金。洞窟内另有小佛像18尊,系2006年寺内僧人从别处迁来,高约1米,佛头均为后人补配。199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卧佛寺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榆社与昔阳、和顺同处东山山区,因为曾是中国五胡十六国时代后赵的开国君主石勒的故乡,且他在位期间厚待来自西域的佛教僧侣,对当时佛教的传播有一定贡献。因此,榆社县境内存有大量摩崖石刻,更多的是以群体的形式出现。
王景摩崖造像及题刻位于榆社县箕城镇王景村附近一处高耸的山崖石之上,立面面积34平方米,分东西两区。东区为千佛造像龛,其佛造像之多、造型之逼真,可与榆社县庙岭山千佛洞造像相媲美,整体布局更为壮观,属省内摩崖造像之罕见。
西区石刻位于千佛龛造像之左侧崖壁,距崖底3米,连山碑状。因处露天,风侵雨蚀,多有损毁。
两方题刻,一方于开元四年,正是唐朝新皇李隆基年少有为,雄心勃勃、励精图治,开启开元盛世之时。有寿阳县丞杨季淮、榆社县令于锐过此山明水秀、民风淳朴之地,观摩崖千佛,赏心悦目,意气风发,感佩仪州刺史郭公清廉刚直,治理有方,撰文勒石以赞,亦抒胸臆,伴摩崖千佛以垂千古。另一方为泰昌元年,正处明末,朱常洛荒淫无度,宦官专权,朝政腐败,民怨沸腾,狼烟四起,作为尚书屯田部的石公奉命驻守此穷乡僻壤,而又邻近兵患之地,一时触景生情,题刻间透出无奈悲凉之感。
当地还有个美妙的传说,话说这巍巍石壁乃是一处仙宫之门户,山洞之内藏有神牛驾的金车。欲开这山门,需对面黑神山下一仙翁种的西瓜,待西瓜成熟之后,拿这神瓜去砸山门,山门一开神牛便会拉金车而出。此事被专事窃宝的南蛮人探知,便悄悄潜守到瓜熟,抱了神瓜去砸山门,山门果然洞开,神牛拉着金车轰然而出。眼看就要得手,神牛却闻得生人气味,复退入门内,山门合闭,盗宝人终未能得逞,此后山门再未开过。此神话流传至今。
榆社县境内的庙岭山海拔1243米,因山上有庙而得名。山上原有一棵梓荆树,故又名梓荆山,或当地人谐音紫金山。据传,梓荆树是罕见的树种,树皮有药用价值,当地民众受益颇多,北朝至唐便以树为神,立庙祭祀。
寺庙东侧石壁上,相隔数米开凿石窟两孔,两窟平面均为方形,盝顶、窟门为圆拱形。1号窟外新建彩绘门楼,窟口面宽2.73米、进深2.73米、高2.24米,圆拱形窟门上为尖拱门楣,窟侧西壁坛基上、南壁、北壁上、下龛内均雕有一佛,或结跏趺坐,或跣足而立。西、南、北三壁及前壁空白处雕千佛小龛,龛作圆拱形,内均雕坐佛一尊,故乡人多称为“千佛洞”。窟顶正中雕莲花,为七瓣宝装式,四披有明清时期彩绘图案。2号窟掩隐在林木树丛之中,内无佛像,龛顶雕莲花图案。寺院原建有东西厢房,南有寺门,现已塌毁,只留残墙石基,隐约可见当年青烟缭绕,经声袅袅,香客云集,佛事旺盛。
位于榆社县西马乡北山晕村石垴山的北山晕摩崖造像,开凿年代不详,是省内少见的道教遗迹,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巨石立面面积15平方米,由东向西分两区共十四龛,龛呈长方形,内各雕道教人物一尊,均为深浮雕。雕像各具情态,栩栩如生。造像处在奇峰险境,身临其间,满目碧翠,山下清流如带,山头祥云袅袅,山间树木葱茏,鸟鸣啼转,牧铃叮当。
韩庄摩崖造像位于榆社县讲堂乡韩庄村。造像雕琢于一块长1.7米、宽0.6米、高0.7米的褐红色页岩上。岩石立面凿有三大一小四龛,每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佛结跏趺坐于方形佛台上,佛座之下雕两只似天犬类动物,中有花瓶、寿桃之类景物。此处造像雕琢精细,形象生动,非一般涂鸦之作。据题跋称为大隋大业元年,至今1400余年,堪称古迹中佳品,可惜处山野之间,又接近地面,风剥雨蚀已有局部损毁,亟待保护。
北魏北齐风格圆子山石窟,位于榆社县西马乡武源村。由西向东,有一窟六小龛,窟内设三壁三龛,均雕佛像,正壁为一佛二弟子,左右两壁为一佛二菩萨。三壁佛均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壁面空白处以千佛补白,龛旁刻世俗供养人题名及阴纹图案。三面浮雕构思布局雕工极为精致,堪与云冈、洛阳等石窟艺术相媲美。只可惜窟内佛雕头部全被毁。六个摩崖小龛,平面均为长方形,敞口、平顶。其中五个龛内正(北)壁雕一佛二弟子,东西各雕一佛二菩萨,佛像风化严重,6号龛内造像已不存。1984年,圆子山石窟被榆社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官寨石窟位于榆社县西马乡官寨村南一公里路北半山腰,雕刻年代不详,坐东朝西,分布为二区九窟。第一区并列二窟,第二区上下两层,共七窟。其中,位于中心地带的第四窟较大。
高欢云洞位于左权县城南20公里,沙长公路东侧半山崖上,上有百尺悬崖,下临深渊急流,俗称高观堂。此洞凿八棱形巨柱四根,造型雄浑庄重,上接楣岩,雕有美丽火焰纹饰。四根柱顶上一线平齐的额檐上刻矩形深龛5个,再上还有两层,每层刻4龛,均为正方形。每龛内又分刻长方洞6个,最上层距地面足有30多米。还有一些洞穴平伸于主洞左右,南北分列,自成系统。此洞是东魏孝静帝丞相高欢主持修建的,但相传其工程意外地半途而废了,如果工程全面推进的话,其规模不可想象。站在洞外,不禁让人感叹古人超凡的创造力与胆略。

东山四县的石雕以摩崖石刻为长,平川地区祁县的石窟、摩崖造像并不逊色于东山地区。在上千年的历史中,祁县民众用同样的雕刻手法,在山石中描绘他们的信仰。
祁县来远镇石佛窑村是一个悬挂在半山腰完全石砌的小山村,在小山村脚下的沟旁山崖上,凿建着一座小型石窟,便是石佛窑石窟。全窟共有大小造像59尊,该处造像为北朝晚期(北齐)所遗。
石佛窑石窟开凿在悬崖边的一块巨石上,窟外原建有窟檐,石砌基址比较完整,现存窟门并非原状。石窟门旁有1981年刻制的砂石质“省保”标志碑。石佛窑石窟内外窟壁上,现存留明显的题记七则。
唐河底摩崖造像位于祁县来远镇唐河底自然村外的东峪沟右岸的悬崖上,均距地面很高。共残存大小窟龛14个,残存造像20尊,最主要的价值在于它的题记,大约有500字之多,而且年号明确,字体端庄优雅,仍显魏碑风韵。如此完好且长段的北朝题记十分难得,这也是祁县境内现存石窟及摩崖造像中,保存题记年代最早的。
唐河底石窟分布于村庄的西、南两边,南边一区存一窟一龛,均位于悬崖高处。其中,石窟外的悬崖上方还残留有一排整齐的方洞,无疑是窟檐遗迹。窟门已塌毁无存,形制不知;窟内造像为一佛二弟子,由于风化严重,又无法攀上细看,所以时代不明。而另一龛造像尚好,按照细部特征及造像风格判断,当为北朝遗存。
西边一区也残留两个小窟,其中一个小窟较浅,距离地面也较低,窟内情况可以看清楚,虽然没有题记,而且下部风化过甚,但北朝风格依然明显。另一小窟形制相仿,但距离地面太高,且窟内较深,无法看到。除这3个小窟外,其余均是摩崖造像。
圣觉寺石窟,也叫石佛崖摩崖造像,俗称子洪石窟,位于祁县古县镇子洪村东,昌源河左岸名为龙鸦嘴的悬崖之上。石窟最早开凿于北魏时期,延至明代又续造夫子洞一窟,始成今日之规制。子洪石窟的地理位置,正好坐落在我国早期石窟造像带“平(城)洛(阳)路”上,是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大同)迁都洛阳的过程中开凿的。因此,子洪石窟的形制布局,与大同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一样,都是坐西朝东凿建。
现存子洪石窟共存留各式窟龛约20座,残留大小造像百余尊,明代供养题记两处,清代石碑两块,是晋中境内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处石窟寺造像遗址,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分布在龙鸦嘴山崖上的石窟,分上下两层,自北向南排列。其中较大型的窟有七个:第一窟位于悬崖上层,是一座千佛浅窟,主壁中心为一浅佛龛,周围密布排列整齐的千佛,由于残损严重,造像风化脱落较多。第二窟在第一窟左侧,是一座三壁三龛式大型窟,三面窟壁的主尊均为坐佛,只有壁主尊造像保存完整。第三窟位于悬崖下层,窟内正壁下部残留小龛一个,但左右两壁上均无造像残留痕迹。第四窟在第三窟左侧稍高部位,是一座小型窟,窟内造像风化殆尽,仅右壁造像残存轮廓,是单形制。第五窟在第四窟下部,是子洪石窟中唯一残留明确题记的一窟。正壁主佛左侧,有明代万历四十二年及佛弟子题记。
第六窟位于整个悬崖的最左侧,是子洪石窟中保存最完好、时代特征最明显的一窟,可为子洪石窟的代表。该窟为三壁三龛式,各龛均为一佛二弟子布局;正壁为火焰形龛,主尊坐佛与胁侍弟子均已风化不清,但左右两壁造像保存较为完好。左壁造像为帐式龛,主佛为垂脚弥勒;右壁龛形风化,但主尊造像完好,为经典的交脚弥勒,右侧胁侍弟子身躯也保存完好,其形态及细部特征,与云冈石窟的造像风格毫无二致。
第七窟位于第六窟之上的半山腰,是子洪石窟中形制保存最完整的造像窟,也称为夫子洞。窟内造像均为儒教人物,即至圣先师孔子和其弟子颜回、曾参。石窟内部呈方形,全窟亦为红色主调,儒教三圣均为带龛单身坐像,像高约1米左右。尽管三尊造像本身雕凿较为粗糙,但是这种儒教石窟却是罕有之制,且规模较大、保存完好,是我国现存石窟造像中较为罕见的儒教造像窟之一。
从平遥朱坑乡黄仓村沿惠济河溯流而上,在东沟和西沟两个小自然村交界处高高的崖壁上,有保存完好的摩崖雕像群,便是西沟摩崖造像。
西沟摩崖造像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在沟南,正壁为东魏武定六年(即公元548年)造像,上下排列共六区。壁东侧造像保存完整,清晰可辨,色彩艳显。第二单元在西,因风雨侵蚀,造像已模糊不清,题记很难辨认。第三单元在东,此处有佛像四区。上两区横排,下两区竖立,十余尊菩萨像呈一字排列。造像题记年久风化,文辞缺首缺尾,无法准确辨认。第四单元在沟北山腰,随地势,依山崖,雕刻佛像三区。凭借这方题记,摩崖造像创自北齐武平二年(即公元571年)。东墙下这座造像碑,阴阳两面共刻坐佛七尊。殿内其他几座碑已残破。
后记:
作为一种传统文化,雕刻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上反映了不同时期晋中的社会状况、人文环境和发展趋势,适应了不同阶层、不同人群的社会需求,而能将这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凝聚于一石一木、一砖一瓦中,世代相继,赓续绵延,这便是雕刻艺术的独特魅力所在。
散布于我市各地的摩崖石刻造像,尽管年代久远,风侵雨蚀,有的风化消失,有的字迹难认,但是它的存在,本身就是悠远的文化印记,也是宝贵的历史文物。
本期人文读本文字由闫淑娟根据《品味晋中》一书内容整理。图片由杨洋提供。


山西晋中“最精巧”的寺庙,全寺没有一根钉子,还入选为世界遗产
佛教文化在传入我国的千百年时间内,在精神层面上帮助很多人摆脱了精神方面的痛苦,并且对人生也有了充分的理解,人们都说佛法能够使人们看透人生,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因此佛教文化多年来都十分盛行,各个寺庙也是人流不断,在我国的寺庙特别多,其中最为神奇的一个寺庙,就是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的镇国寺,它是在五代时期建立的,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古老的木制建筑之一,而且全寺没有用到一根钉子,全是用木头所搭建而成,非常的珍贵。
镇国寺在建立之时考虑到风水与建造位置的关系,因此在打造寺庙时十分讲究其规格,寺庙的入口处就是山门,古时当人们进入山门就代表着要抛却一切的凡尘往事,与之相对的就是万佛殿,该殿宇充分展现了唐代建筑的风格,有着十分夸张的斗拱,屋檐向外伸出大约有三米长,使其整个屋顶看起来像是一个大伞,技法非常的巧妙,结构很是严密,历经1000多年至今依然完好。这种独特造型的建筑,在国内寺庙里都是很罕见的。
除此结构以外,万佛殿中也有很大的看点,这里拥有着研究价值较高的壁画和佛像,其中主要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像,是五代所作,身神慈祥,造型高大,气势很是不凡,周边墙壁还有一些佛像彩绘围绕着展开,看起来十分紧凑,形态动作也不尽相同,但是神色严肃自然,充满虔诚之感,可以让感受到一种视觉上带来的震撼之感,因此用万佛殿命名。值得一说的是,这里的五代彩塑像,全国寺庙里除了敦煌莫高窟中有少量外就没有了,因此才格外的珍贵。
镇国寺闻名于海内外,一方面是因为建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里拥有着十几个肉身佛像,也就是古时的舍利子。在古书中也曾记载有关于舍利子的存在,大多是得道高僧离开人世,火烧之后才有可能留下舍利子,而这里的舍利子有很大的不同,这里留下的是能够全身舍利,为应身佛,很是珍贵,大多都是德高望重的高僧菩萨,必须虔诚修行才有可能留下。
在佛教中最著名的一个高僧佛像便是九华山的无暇禅师,他喜欢游历四方,学识极高,留下了很多著名的佛教文化经典,是一位得道高僧,在他去世之后,它的真身被存放在一个特制的大缸里,之后的几年内,整个缸体一直都会散发出不同的霞光,还有着罕见的香味,多年后,人们打开大缸才发现该禅师的面部依然清晰可见,没有任何变化。
也正由于整体保存完好,一直都被认为是一个奇迹,镇国寺内的肉身佛像就是无暇禅师的这种,而且这里整整有14个高僧的肉身佛像,但可惜的是,至今留下来的只有8座,这些佛像还经常会发生一个比较神秘的事情,在专门供奉这些肉身菩萨的大殿当中,时不时的会有金光散发出来,这也被人们认为是菩萨显灵保护四方,当有人第一次来供奉时遇见,还可能会突然受到惊吓。
镇国寺内的佛像和建筑都是我国古代留下来的艺术珍品,入选为世界文化遗产,因此多年来很多专家也曾来这里研究古遗迹和文物,并且这里还拥有炫目多彩的木头结构建筑,充分反映了古时建筑搭建的技巧。并且也正由于这些肉身佛像的存在,人们都说镇国寺能够更能够感受到佛教文化的氛围,那么你对镇国寺有什么看法呢?想来这里看一看吗?欢迎大家留言评论,谢谢阅读!


NO.63|山西晋中市太谷县的曹家在这里接待了慈禧太后
我逛吃逛吃的就来到了我们山西历史故事,旅游景点最多的地方——太谷,据说慈禧太后曾来过这里,太谷也是晋中地区经济发达之处,非常值得旅游的地方,下面我带大家一起走进太谷。
太谷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处晋中盆地,始建于西汉,历史悠久,文化商贸发达,与祁县、平遥共同成为闻名遐迩的晋商故里,境内有诸多晋商大院遗存,以曹家大院和孔祥熙宅院(孔祥熙出生在太谷)为其代表。是盛唐诗人白居易的祖籍地,近代大财阀孔祥熙的出生地。久负盛名的宫廷圣药“龟龄集”和“定坤丹”出产于太谷。太谷饼和壶瓶枣享誉全国。明清民国时期,太谷富商巨贾云集,成为中国北方金融、商业中心,固有“旱码头”、“小北京”之称。
2018年11月,太谷区入选2018全国“幸福百县榜”。
太谷区内四季分明。候平均气温小于10℃为冬季。大于22℃为夏季。介于10--22℃之间为春季、秋季。气候特征为:冬季少雪干冷,夏季炎热多雨,秋季秋高气爽,春季于旱多风。
2、交通
太谷站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城西,南同蒲铁路,始建于1934年,距离太原站63公里,距离华山站465公里,隶属于太原铁路局,现为三等站。太谷西站位于山西省太谷县水秀乡六门村,是大西高铁新建中间站之一,是山西省第八大高铁火车站,大西客专沿线第十大车站。北阳站站址在山西省太谷县胡村镇,邮政编码030811。建于1934年。离太原站53公里,离华山站475公里,隶属太原铁路局临汾铁路分局管辖。现为四等站。北田受火车站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牛晶坪站址在山西省太谷县牛晶坪村,邮政编码030804。建于1975年。离太原站81公里,离新乡站416公里,隶属太原铁路局管辖。现为四等站。
3、旅游美景
3.1 孔祥熙故居
原系太谷破落绅士孟广誉的住宅。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完成于咸丰年间。民国19年(1930年)孔祥熙以2万银元购得,略加修缮。1934年蒋介石到此地居住时,重新油漆彩绘,添增陈设。保存较为完好。现有正院、厨房院、书房院、戏台院、墨庄院、西花园及部分残损的东花园,均保留了清中叶建筑风格。
宅院坐南朝北,东西宽91米,南北长69.5米,占地面积6324.5平方米,由多个横向排列的套院组成,每个套院均沿中轴线方向分割为多个四合院,每个院落都挂有名人题书的牌匾。主体建筑斗栱飞椽,雕梁画栋,堆金沥粉。各院之间用过厅相隔,中有垂花门、宝瓶门和八角或月洞门相通,相邻的院与院之间的房间与隔墙面,有六角、八角、长方形等各式窗户装饰,造型各异,风格奇特。
孔祥熙宅院既有北方民居建筑特点,又有南方园林特色,造型优美,主从有致,风格独特,楼院、平房高低结合,各种形式的门窗相映成辉,点缀其间,使建筑显出勃勃生机。特别是在面积较小的空间将具有南方特色的园林与北方特点的民居融为一体,更是建筑设计中的独到之处。
孔祥熙故居
曹家大院坐落在素有“金太谷”之称的北洗村,是晋商巨富曹氏家族的一座宅院,建筑风格独特,是我国北方近代民居建筑的珍品之一。同时院内珍藏着许多文物,被辟为三多堂博物馆。
过去有一句佳话:“山西人善于经商,山西人长于理财”。确实,在明清时期,以“祁太平”为首的晋商就是中国一大商帮,曹氏家族又是太谷县的首富。
从远处看,这座宅院呈“寿”字型,外观雄伟高大,形似城堡,在周围低矮民居建筑中格外醒目。这座“寿”字院是曹氏家族中一个分支的脘堂,习惯上根据多福、多寿、多子而称为“三多堂”。
大院分南北两部分,东西并排着三个穿堂大院,上面连接着三座三层高楼,内套15个小院,现存房舍270多间。整座院落,院中有院,院院相连,布局严谨,其间有精湛的雕工绘画艺术,非常精美。三多堂不仅以其雄伟壮观的建筑名闻遐迩,而且有无数珍品深藏院中。
在三多堂内陈列的共有四大项目。这里展出的是“曹家经商史”,主要反映曹氏家族从艰辛创业到创造辉煌到走向衰落的过程。首先是创业阶段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曹家始祖曹三喜迫于生计,早年去了热河的三座塔谋生,开始时以种地、养猪和磨豆腐为生,后来经营酿酒业,家业渐渐发展起来。曹三喜共有七个儿子,各有堂号,其中四儿子的堂号名为“三多堂”,生意最兴盛,支撑着曹家门户,成为曹家商业的代表,到道光、咸丰年间,商业达到鼎盛,大江南北都有曹家的铺面,所谓“辽奉蒙俄六百座”,此时资产高达1200万两白银,所以乡民有“凡是有麻雀飞过的地方都有曹家的商号”的说法。
曹家致富的秘密何在呢?曹家确实有一套发家致富的秘方。曹家深知“成败得失皆系乎人”的道理,所以选拔人员要求忠实可靠,聪明能干;此外还定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纪律,比如衣帽整洁、和颜悦色,接洽生意不准舞弊等。另外,曹家各号掌柜也都有讲生意道德、恪守信誉的优点,所以曹家能够经营致富。
但是,从光绪甲午以后,曹家的商业开始衰落。一方面,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使整个晋商的商业遭受严重破坏,当然曹家也不能例外。但更重要的是内因,是曹家子孙的骄奢淫逸导致了其享事业的彻底衰败。曹氏后代有的吸食鸦片、有的庸碌无能,坐吃山空,曹家艰苦创业的精神早已荡然无存。而且各号经理混水摸鱼,只往自己腰包里捞,形成树倒猢狲散的局面,至此曹家商业终于走完自己的辉煌历程,所谓“白烟一股瞬息间,千年瓦金落纷纷。”曹家的衰落,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深刻的教训。古人云,纵欲则败。古往今来,治国兴家,都是一个道理。
这里展出的是明清家具,一共陈列有400多件,最为珍贵的是用92块天然花纹大理石镶成的“百寿大屏风”,背面刻有100个寿字,并且施以金粉。这件宝物是用天然贝壳做的,上面刻有福禄寿三星图,从不同角度看,会呈现不同的光泽,当地老百姓解释说如果看到红色则会官运亨通,看粉色则要走桃花运,看到黄色预示着你要发财了。
来大院参观的游人都想看看珍宝馆中的金火车头钟,确实这是一件稀世之宝。它是用黄、白、乌三种金制成的,重约42公斤,上面有时钟、晴雨表。上好发条还可沿轨道前进呢!据说它本是法国给清廷的贡品,只因西太后逃往西安路经曹家时以此作抵押,向曹家借款,于是才流落到大院内。这幅巨画,叫《清明上河图》,不过它不是张择端的原作,而是明代大画家仇瑛临摹而成的。
曹家大院
3.3 美宝农业观光园是晋商故里
美宝农业观光园是晋商故里,最富和谐魅力的生态经济和文化休闲旅游区---金太谷休闲旅游区之一。
该生态园由美宝集团董事长郭美琴于2006年投资兴建。短短几年,彻底改变了原来荒山荒坡、杂草丛生的面貌,董事长郭美琴接手后投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修渠、修路、整地、打井、架线、栽树,年平均解决剩余农民50余人,人均收入15000元,投资580余万元,山庄建有“五院”“一宝”即“喜字院”、“宝葫芦院”、“花平院”、“元宝院”、“农家乐院”,一宝即“镇山之宝---宝葫芦。”还开发出“五奇”“一展”即早(枣)抱子树、猩猩(杏)树、百年老杏树、千年古槐树、珍奇动物园。一展---农耕文化展,建有“七园”“一战”。七园即菜园、苹果园、梨园、桃园、葡萄园、樱桃园、枣园;一战即真人CS野战基地。
数万亩翠绿果林,辽阔无边,绿意盎然,郁郁葱葱,是中国少有的四季养生福地,可垂钓,可草中捡蛋,可浑水摸鱼,可射击采摘,可舒肝理肺,可五谷杂粮,可小酒怡情,可修身养性,可山林散步,可沐浴山涧,可采摘鲜果,可休闲避暑;有春花秋果,有漫山红果,有天高气爽,有山林踏青,有樱桃山果,有新芽野菜,是融自然生态、农家野趣、度假休闲、躬耕采摘于一体的休闲旅游圣地。
欢迎前来旅游的朋友来采摘、垂钓、度假、品清茶、论博弈、尝野味、游田园、住窑洞、分享农家特色。
3.4 北洸万亩生态园
北洸万亩生态园区位于有“天然氧仓”之称的太谷县北洸乡境内,坐落于嵯峨的凤山脚下,地形为半丘陵区, 地域涉及南张、北张、南洸、井神、西山底等村,总占地面积1.5万亩,是北洸乡5万亩绿色产业带的精华展区和发展大生态产业经济的一枝奇亮之葩。
北洸生态园所在地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9.8℃,无霜期175天,降水量462.9毫米,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北方高品质林果产品的最佳产区之一。园内枣果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二十万余株百年成林的新老枣树与十万余株苹果、梨、桃等北方10大类各色果树、120多个品种交错相映,是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观光旅游的绝佳去处。其中,红枣园区现以中国三大名枣太谷壶瓶枣、梨枣、郎枣为主栽品种,兼有葫芦枣、磨盘枣、龙须枣、冬枣等100多个观赏品种,堪称太谷红枣博物园。
目前,北洸乡党委、政府充分整合园区林果资源优势,在与太原恒丰公司联合开发有机无公害红枣生产基地3000亩的基础上,按照果树栽植布局,做出初步规划,着力发展现代农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新型产业。通过5年时间,逐步发展有机无公害干鲜果基地1.5万亩,其中建立有机无公害红枣生产基地10000亩、有机无公害桃生产基地2000亩、有机无公害套袋苹果生产基地1500亩、有机无公害套袋梨生产基地1500亩;同时,在改善园区水电、道路等生产条件的基础上,建立接待中心、宾馆、别墅区、主题公园、休闲娱乐区、农家乐服务区、采摘区等七大功能板块,形成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采摘体验于一体的旅游区域。
北洸万亩生态园区建成后,年可向社会提供各种有机无公害干鲜果10万余吨,实现销售收入2亿余元,将形成太谷乃至全市最大的有机无公害干鲜果供应基地,为特色农业走向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起到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万亩生态园将与境内三多堂、圣果观、果树所生态园、神农庄园、三台民俗文化村、万亩设施农业园、西山底高档商务休闲区等诸多人文、生态旅游景点形成互动效应,连接构成山西中部最具活力的绿色生态产业经济示范区。
3.5 无边寺
无边寺位于太谷县城西南隅,俗称白塔寺、南寺。寺内建有白塔,所以以塔命村名,是北周阳邑县的所在地。寺创建于西晋泰始八年(272年),北宋治平年间易名普慈寺。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建后复名无边寺。
寺院座北向南,平面呈长方形,面积3500平方米。寺宇前后三进院落,规模完整,布局严谨而又显疏朗。中轴线上,山门与戏台连为一体,上边是戏台,下边是砖券的巷道式山门。通过狭长的门洞,进入寺内。
正中四明亭,亭四周开阔,面阔进深各三间,雕刻华丽,出檐深远。亭前放置绿色釉陶狮子一对,高2.3米。左右各建木牌坊一座。亭后筑有六角形鱼池。鱼池以北数米就是著名的白塔。
白塔乎面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高43.6米,每层均有出檐和平座。檐座下面都有砖雕斗拱。各层的拱券门洞都和檐外相通,并雕有假门窗。塔内第一层为小形方室,有磴道可上。二层以上塔心中空,安装有楼板和木梯,供人攀登,顶上有尊胜石幢,气势壮观,瑰丽精致。从顶层平台鸟瞰全城及周围十余里景物,历历在目,尽收眼底。现存白塔为北宋元佑五年(1090年)续修无边寺时所建,实为由唐塔中空到宋塔实心过渡形式的实物例证。
白塔是太谷县城的标志。相传古代开科取士之年,有白鹤降落塔顶,落鹤几只,太谷县就有几人皇榜标名,因此太谷人把白塔视为吉祥之物,世代相传。塔北部,依次有过殿三间、正殿五间,原有佛像,现已无存。寺的东西两侧,还建有碑廊、厢房、藏经楼、配殿、禅院等。现今,殿宇内辟为陈列室,陈列赵昌燮的书法艺术及古木器、刺绣等工艺品,殿宇间花草繁茂,彩绘一新,是太谷县城的主要旅游胜地。
无边寺
3.6 梅苑南山滑雪场
山西梅苑南山滑雪场位于晋中市太谷县郭堡水库旁著名的梅苑山庄度假村,距太原市小店(滨河东路)高速收费站46公里,占地面积50万平方米。是集滑雪、滑草、滑道、滑翔、滑水为一体的四季户外动感旅游场所。滑雪场周边峰峦叠嶂,森林茂密;蓝天、白云、碧水、群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四季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是一处适宜休闲、度假、旅游的绝佳风水宝地。
滑雪场所在地毗邻太长高速,距108国道20公里;由省城太原快速黄金通道沿滨河东路上太长高速行驶46公里40分钟即可抵达。交通便利,行程便捷。
梅苑南山滑雪场是山西唯一的准二级滑雪场,雪场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和中国人体质特点设计的初、中、高级雪道,总长度达到3000余米;中高级道相对落差167米,长度1200余米,最大坡度33%,是检验中高级滑雪者水平的理想雪道;造雪总面积106000平方米;建设有2600平方米的雪具大厅雪场配备有奇幻魔毯、大小滑雪拖牵、专用滑圈拖牵、双人座高空吊椅缆车,总运力达2600人次/小时;雪具大厅配备有3000套进口滑雪器材,日接待能力可达5千人次,高踞山西省专业滑雪场之首。另外雪场还设置了300平方米的美食广场;VIP贵宾厅;医护中心;滑雪专用装备、器材和用品的专营店;高档雪具维护保养中心以及免费的停车场等配套服务设施。
梅苑南山滑雪场风光无限,趣味无穷,是广大滑雪爱好者户外休闲、运动健身的理想之地。
梅苑南山滑雪场
3.7 上安古村
上安村,隶属于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范村镇。地处太行山八赋岭西,距县城30公里。建村时间不详,据传应在千年之上。在清代之前全村人都姓牛,即使现在,全村400余口人中,牛姓人数依旧占90%以上。鼎盛的清康乾年代,全村千余户人家,人口达5000余人。在晋中市一代,凡牛姓人均由上安村迁出。
上安村不仅是具有千年历史的古村落,更是一个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文明古村落。三步之内,必有芳华。上安村就坐落在山卯之间。整个村子呈南北走向,背靠崖山,面临津水,是一块名副其实的风水宝地。
上安村地处典型的丘陵地带,古时交通不便,就是在今天,也只有一条3米宽的水泥路。但就是在这样一个山村,上安村的祖先、前辈却创造了数百年的辉煌。古时的上安村,就像是一座戒备森严的古堡,村南有两道门(第一道门有吊桥),村北有三道门,村东有一道们,门门有人看守,大门一关闭,任何人无法进出。
为保村居平安和浇灌耕地,村外还有南北两眼翻井。翻井不同于一般的水井,它是一种用于改变水流走势、防洪的水利设施。当山洪袭来,洪水会跌入井中,再翻出地面以减势,同时改走他方,既不冲击村庄,还减少水土流失,为古代黄土高原上功效神奇罕见的水利工程。
晋商大院都为主人发迹后建起的巨宅,往往是一个村就这么一个院落,而在上安,全村都是豪宅,户户都是楼院。就这么一个弹丸之地的小山村,解放初期仍有百余座楼房,且村内“公用建筑”配套齐全:如“村公所”、“更房”等。这些豪宅既有王府之气势,又有北方民居之特点,极有研究、开发价值。有人称,上安村就是北方的“周庄”。
上安村人重视文化事业的建设和人的教化,村内曾建有三个戏台,十五座庙宇(佛爷庙、老爷庙、文昌庙、娘娘庙、魁星阁、三关庙、观音庙、吕祖庙等),这些庙宇均为家庙。
上安村宛若是遗落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上的一块砖石或者瓦砾,陈旧却释放着某种无法磨蚀的光泽,抚摸它们古老的纹理,看着那片被时光的风雨啃噬得斑驳陆离的土地,看着那些残缺不全的门楼、匾额、砖雕、石刻、墓碑,以及那些孓然遗立的残垣断壁和高大凝重的墙体,感到这里曾经有过的不平凡。
上安古村
3.8 山西铭贤学校旧址
铭贤学校是中国四大家族之一的孔祥熙于1907年创办。1951年“铭贤”学校被政府接收,更名为山西农学院。1979年更名为山西农业大学。
学校旧址是原太谷县望族孟氏的别墅,又称孟家花园。孟家花园为清代中叶所建。光绪庚子年(1900年)后,因“教案”赔款,太谷绅士孟儒珍-无偿出让北园,被当时太谷基督教公理会所占用,作为安葬被义和团杀死的中外教徒之墓地。1909年秋,“铭贤”学校扩大办学规模,从太谷明道院迁来北园,从此定居下来,并不断发展扩建。
孟家花园初建时,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100米,总面积约22000平方米,花园为长方形地段。现存建筑占地面积南北长约80米,东西宽约100米,总面积约8000平方米,分东、中、西三院。
东院为两进院落;中院(祀神区)系四合院;西院(寝室及书斋区)是三进院落。另:“曲尺形水木射”原在花厅南,因农大建造图书馆,将其移至花厅西侧。“四明厅”原在“尚德堂”南,也因农大建图书馆,按原样移至“水榭”西侧。现学校旧址保存基本完好。
山西铭贤学校旧址
天宁寺位于太谷城东南,距县城十公里处的大佛山山顶,创建于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4年),清乾隆三十九年,道光二十七年相继重修。
天宁寺,坐南朝北,分主院、东院、西院、南院,共计41间殿亭,占地6680平方米,整个寺院楼阁重叠、殿堂林立。
主院的主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高三层,约13.3米,木石结构,殿内供石刻如来佛一尊,高8米,仪态庄严,气质不凡,寺院因之亦称大佛院。
寺院之后,有座红蓝琉璃舍利塔,高10米,八角,十层,为实心塔,塔基直径10米,高1.5米建于明代,清代重修。在山西平定县城南关土垣上。据《平定州志》载:“寺林,太师蔡京书额,寺内有大悲阁,双塔东西对峙。
”明、清两代均有补修。寺内建筑残坏,双塔依然如故。寺址高耸,双塔并峙,格外醒目。塔为楼阁式,平面八角形,高约30米,每层收刹甚急,轮廊形制奇异。底层四面砌有券洞,内置佛像一躯,二层以上平座甚高,外观很象七层塔。二、三层刻假门和直楼窗,檐下和平座上砖雕斗拱如木构制,质宝珠,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更换。塔下存有北魏石佛一躯,眉目清晰,躯体完好
天宁寺
太谷熏鸽是太谷县的传统地方名产,已有近100年的历史,始创于清代。此名产在旧时多为商家大贾招待国内外客商的。当时太谷城内西大街南门楼道巷的“隆盛昌”和太谷南门外“三盛园”的熏鸽最负盛名。
加工太谷熏鸽一般选用的是野鸽,将宰杀好的鸽子,在80度的开水里浸泡3分钟,然后将鸽毛煺掉。从臀部开膛,将内脏取出,然后将鸽子在冷水中洗净,切勿用热水洗,用热水清洗会影响鸽子的皮色。将洗净的鸽子在清水中浸泡2个小时。
在卤制前,先将鸽子在沸水中汆透,然后将汆好的鸽子放入卤锅中,加放花椒、大料、大茴、砂仁、豆蔻、姜、葱、盐等佐料和药料。煮沸后,用微火卤煮。当鸽子卤制到用筷子能扎透,就基本煮熟了。捞出后,将鸽子放入熏筒内,将杨柳木锯末和柏木锯末放火熏锅内,再将熏锅上火,待起烟时,上边扣上砂锅,熏至金红色即成。
那色泽金红、熏香味浓、入口醇香、营养丰富的熏鸽摆在餐桌上,的确令人垂涎。
太谷熏鸽
4.2 太谷饼
太谷饼是山西省传统名吃,因产于太谷县得名。始于清代,太谷饼具有甜而不腻、酥而不碎,味美鲜香等特点,以其香、酥、绵、软而闻名全国,享有“糕点之王”的美称。太谷饼为“晋商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著名歌唱家郭兰英那首清脆悠扬的“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更是让太谷饼的美名传遍天下。
太谷饼的生产历史悠久,在清末时已行销京、津、西安、兰州、包头、张家口等地。太谷城内最早生产出售太谷饼的店铺是南街的“文成堂”,后来又有东关的“义源生”和南街的“同义恒”也生产销售。这些店铺都是后院生产,前店出售,设备简陋,厂房狭窄,产量很低。
当时,太谷饼价格昂贵,只是巨商大贾才能享用得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太谷饼小作坊遍布城乡,但主要以作坊式为主。为了进一步提高太谷饼生产企业质量意识,使企业走出小作坊低端发展的困境,晋中市、大谷县两级质监部门确定了帮扶企业做大做强的工作策略。他们通过开辟绿色通道、提高太谷饼生产标准、加大巡查力度,派出人员对生产企业实行驻厂全过程监管,并帮助企业成立了太谷饼行业协会,使原年生产力在10吨左右的一些小作坊年生产力都达到了100吨以上,产量从2006年前的0.8万吨增加到2008的10万吨。


盘点晋中不出名却很美的几个地方,这些是晋中的文化!
张艺谋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让世人了解到了乔家大院,认识了山西的大院文化,随着《乔家大院》的热播,乔家大院更是受到全世界的瞩目,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平遥古城之后,乔家大院成为了山西游的首选地之一。
晋商,在中国近代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其富裕程度可以用富可敌国不为过。以晋中为代表的晋商,在老家晋中修建了大量的宅院供子孙后代生活,也逐步形成了现代的各类大院。乔家,在当时并不是最有钱的晋商。当然乔家大院也不是最大最精美的晋商大院,在晋中分布着各类大中小的晋商大院。其中以常家庄园最为有名。
盘点晋中不出名却很美的几个地方,这些是晋中的文化!
后沟
后沟村距榆次城22公里,地理位置偏僻。小村依山而建,显示古人择地而居,讲求风水八卦的生活理念。而且代表历史文化的寺庙遗存也相当完整,历史上南有魁星楼,东有文昌庙,西有关帝庙,至今观音堂、关帝庙、古戏台、菩萨殿等依然保存完整,村民居所多是清代、民国时建造,均为穴居或半穴居的窑洞,建筑风格古朴实用,匠心独具!
渠家大院
当年祁县渠家在县城东半部共拥有大小院落四十个,人称“渠半城”,其中除了作为主院的渠家大院外,长裕川茶庄、珠算博物馆、度量衡博物馆、雨楼家私馆和晋商镖局也已开发为景点。
渠家大院是山西古代民居建筑的瑰宝,在它的每一个院落间、每一个构件上,都无不体现着极高的文化价值与艺术水准,无愧于其主人的雄厚财力与不凡地位。渠家大院也是中国近代工商业兴衰命运的缩影,祁县渠家作为晋商的典型代表,其成败教训和经商之道即使在今日也有值得借鉴与反思之处。
韩信墓地
大家可还记得王者荣耀中行踪飘忽的韩大将军(小编喜欢玩后羿、鲁班.每次组队,碰到韩大将军总是头疼不已)
韩信,汉初三杰之一,汉代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汉初诸侯王,楚汉相争时被刘邦拜为大将,统率全军,足智多谋,辅佐刘邦破项羽,项羽战败,自刎乌江,刘邦遂成帝业。刘邦封他为齐王,汉朝建立改封楚王,后有人告他谋反,降为淮阴侯。
张壁古堡
张壁古堡吸引人的,不只是唐宋以来缔造的十余处古刹殿堂、亭台楼阁,还有按“依山退避,难攻易守”的地舆优势而缔造的地下通道,与堡内畅通无阻,构成一个地下军事防护设备。按古代兵书来说,这是依“明堡暗道”而构筑的地下军事设备。张壁古堡地道的详细修建时代,现已不行考证。不少专家揣度,古堡地道实际上从北魏时期就开端发掘了。 古堡地道分为上中下三层,呈立体的网状结构,上层间隔地上2米左右,中层间隔地上8~10米,底层最深可达20多米。地道内有指挥窑、将军窑、贮藏窑、埋伏窑、马槽、圈套、天眼、水井、排水道等设备,融攻、防、藏、遁于一体,纵横弯曲、畅通无阻,考古学家看过地道后,惊讶地称誉为“地下长城”。


山西晋中平遥古城 世界古建筑中心
“生活就像一场旅行,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看那连绵的高山,串珠式的平坝,深切的峡谷,高海拔的冰川,每一样都能满足我们对旅行生活的想象。在此,生活家小编特地为想出游的你准备了生活家出游指南,边玩边享受探险的刺激,背起包去体验在路上的感觉吧!
平遥地处山西省晋中地区腹部,太原盆地南端,总面积1253平方公里,人口45万,距太原90公里。平遥历史悠久,文物众多,交通便利,商贸发达,是我国现存较好的四座古城中最完整的一座古城。
平遥,史称古陶,相传为帝尧的封地。春秋时为晋国属地,战国时属赵国。秦置平陶县,西汉置京陵、中都县。北魏始光元年( 424),改平陶为平遥至今。
平遥古城位于县境北部。旧有夯土城垣,相传为西周大将尹吉甫所筑。明初,为防御外族南扰,于明洪武三年(1370)在旧城垣基础上重筑扩建,并逐步完善为砖城。城池周长6163米,墙高10——12米,上有垛口、敌楼、角楼、奎星楼和瓮城等建筑。
整个城池面积2.25平方公里,平面布局形似龟状,有“龟前戏水,山水朝阳”之说,俗称“乌龟城”。古城整体空间布局井然有序,以南大街为中轴线,市楼跨街而过,对称式布局,左城隍庙,右县衙署;左文庙,右武庙;左清虚观,右集福寺。城内街道有“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之称。道路骨架纵横,大街小巷分明,空间尺度宜人,街巷名称雅致。沿街筑二层阁楼,开设店铺,后接四合院,形成前街后宅功能明确的格局。现今逐步开辟成明清商贸一条街,很受游人欢迎。
平遥古城的特色,在于古城内基本以古建和民居为主。民居多为四合院形制,沿中轴线有几套院组成,中间多为矮墙、垂花门楼分隔,形成二进和三进的“日”和“目”字型基本布局形式。主建筑正房为三间或五间砖拱券窑洞,前面建木构披檐,明柱上有雀替和木雕。屋顶为平顶,有的上筑照壁,风水楼;东西厢房及倒座南房,均为单坡向内坡木结构瓦屋顶,街门一般在中轴线左侧倒座梢间或轴线上,街门对面有影壁。像这样保存完整的四合院大约有400多处。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地名始于战国,地名来历有四种说法
榆次(Yuci),古称“魏榆”,位于山西中部的太原盆地,面积1328平方千米,总人口91万。榆次是山西省综合指标十强县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文化先进区、中国晋商文化之乡。
一、历史沿革
1、战国属赵,称榆次。《左传》昭公八年(前534年):“石言于晋魏榆。服虔云:魏,邑也;榆,州里名。”
2、秦置榆次县,属太原郡。东汉、魏、晋因之。
3、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并入晋阳县,景明元年(500年)复置榆次县,北齐废。
4、北齐移中都县治此。隋开皇十年(590年)改为榆次县。唐属并州,开元中以后属太原府。
5、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置并州于榆次;七年迁州治于唐明镇(今太原市),榆次为并州属县。嘉祐四年(1059年)后属太原府。元属太原路,后属冀宁路。明、清属太原府。
6、1914年属冀宁道,1927年直属山西省。
7、1954年建榆次市,属榆次专区。1958年撤销榆次县,与寿阳县同并入榆次市,属晋中专区。1963年榆次市改县。1967年属晋中地区。1971年复析设榆次市。1983年榆次县并入榆次市,由晋中地区代管。1999年晋中地区和县级榆次市撤销,改设地级晋中市;原县级榆次市改置榆次区。
二、地名来历
榆次的地名来源,说法有四:
1、《山西大观》、《榆次县志》记载:上古帝(实为部落长)榆罔凭太行以居冀州,其后代建立榆州国,后亡于西周末。《周书》云:孤而无使,曲沃(国)伐之。榆州既亡,其社存焉(今榆社境内有社城),古谓之榆社,榆次和榆社土地“相次接属”,故名榆次。
2、据《九州地理》云:太原、上党间,其地上(上空)值(正遇)天榆(天榆星),故有榆社、榆次之称。
3、据《辞海》载:榆次在阳曲东南,其地有榆次山,榆次是因山而得名。现在榆次境内无榆次山名,疑古代有之,有待进一步考证。
4、据传,榆次境内古代植榆树多,质优。《辞海》注:古代北方边塞植榆,故称边塞为“榆塞”。地处“边塞”的榆次以榆树多为特征,故称榆(树)次(处所),意思为“优质榆树多的地方”。传说的“榆林城”在今修文镇东长寿西南,现在榆次庄子乡境内还有“榆城坪”地名,榆次名称由来与此有关。
三、风景名胜
1、榆次老城。榆次老城是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在汉城旧址上修筑起来的,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榆次老城集古民居、古城墙、古县衙、古寺院、古街道、古商铺等人文景观和山、水、林、泉、瀑等自然景色为一体,融晋商文化、民族文化、黄河文化、三晋文化、都市文化于一炉。
2、常家庄园。常家庄园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西南东阳镇车辋村,距榆次17.5公里。车辋由四个小自然村组成,四寨中心建一大寺,与四寨相距各半华里,形成一个车辐状,故名“车辋”。经之后近二百年的完善,建成百余处房屋四千余间,楼房五十余幢,占地六十万平方米。院内楼厅台阁,雕梁画栋,精致恢宏,蔚为壮观。
3、后沟古村。榆次后沟古村位于晋中市榆次区东赵乡,最高海拔974米,最低海拔907米,相对高差67米,形成了后沟村沟、坡、垣、滩纵横交错的独特地貌。后沟村古建星罗棋布,神庙系统相当完善。关帝庙、文昌阁、真武庙、三官庙、魁星楼、观音堂、菩萨殿、山神庙、河神庙、五道庙等18座神庙和1座祠堂依风水而建,按方位而立,将佛教、道教、儒教尽收囊中。
4、乌金山森林公园。位于太原、榆次、寿阳三县市区交界处,太行山余脉的罕山之阳,总面积5.5万亩,森林面积3.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
5、榆次乌金山欢乐谷,又名乌金山狂欢谷主题公园,是国家AAAA级景区,山西第一个主题公园,华北最大的欢乐谷。乌金山狂欢谷中国唯一森林中的欢乐谷,由8大主题24个游乐项目组成。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上一篇:朔州风水
下一篇:运城风水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